close

我們的愛是穿越迷宮的一條線,是高空鋼索底下的那張網,是我這離奇古怪的一生裡,唯一可以信任的東西。

 

窗外風狂雨驟,躺在床上的我剛剛閤上了《時空旅人之妻》。上頭,是亨利留給克萊兒信中的一句話,可說是貫穿本書的宗旨。很難想像,克萊兒在37歲~82歲亨利死後這些日子裡是如何忍受等待相見的煎熬?亨利在信中透露45年後的相見是不是過於自私,讓克萊兒為了等待相見,無法放手追求其它幸福?但按書中說法,已然發生的事是必然得發生,無法回過頭去更改、防範,所以,即便亨利未在信中預言45年後的相見,克萊兒仍舊會保持獨身等待吧!

 

剛開始閱讀時,對於作者的題材挑選與想像空間有些折服,但一路看下來發現其實故事的架構並非來自原創,而是由一些詩篇中的橋段、句子發展出來的構想,心中浮現那麼一點點的失望。作者只是將生活中的片段與那些詩的情節做適度性連結而已,例如對克萊兒在創作時,對於素材與過程的描述;911事件發生當天的紀錄……,這些過於生活面,與故事情節或人物性格毫不相干的東西,有些充字數的多餘。作者本身是從事視覺藝術創作的,我懷疑她對於長篇的大部頭創作無法得心應手的掌握,但對於短暫而強烈的視覺性的東西很有一套,所以才會以類似日記的處理方式來串成一部長篇小說。這樣的推論,來自於書中一些很令人shock的橋段,例如:15歲的亨利和時空旅行的15歲的自己做愛、33歲的亨利去到未來,代替37歲已結紮的亨利完成克萊兒渴望懷孕的願望……,這些都很有畫面性,很能引發讀者相當情色的想像空間。

 

我認為一個好的創作者應該是中性,而身為藝術家的作者,在這本書中,感覺上也有意無意地點出這一點。例如亨利對克萊兒說他夢想成為一名女同性戀,還有亨利對感情、對女人的態度,戈梅茲對亨利那種介於男人與男人間的情誼又夾帶著情敵間的競爭心態,作者以一個女性的角度盡可能地去揣摩男性的心態來作書寫。此外,作者也隱約地暗示了西方社會對性別認同仍存在的壓力,例如克萊兒為了消除同儕對於她的性向的懷疑,刻意與橄欖球隊隊長約會卻差點失身、查理撞見亨利床上有另一個裸體青少年時即不再與他交談,諸如此類的東西。

 

書中也存有一些矛盾處。在故事前半部,新婚時期左右,記得亨利就告訴過克萊兒自己43歲時會死,但是當7歲的阿爾芭時空旅行到過去時,亨利又要阿爾芭不要告訴媽媽爸爸已經死了。矛盾!克萊兒早知道阿爾芭5歲時亨利就已經死了吧!另外,既然死去的亨利仍可以藉由未死的亨利透過時空旅行去探訪女兒,為什麼不能去看克萊兒,對於此點,作者本身也無法提出一個合理、合邏輯性的解釋,僅借用亨利與阿爾芭父女間的對談含糊帶過,一切只為了成就克萊兒長達45年等待的偉大性,有些蒙混過去的態度。另一方面,作者也嘗試在書中做一些比較深入的感情探討,但深刻度仍嫌不夠,例如親情面,不論是亨利和理查父子之間,以及克萊兒在翻閱露西兒遺物,看到母親寫給自己的詩時,父子母女間解開心結的癥結點談到了,卻不夠觸動人心。不過對於克萊兒在亨利死後,因為正常的生理需求而拒絕不了戈梅茲的挑逗,這點就還挺實際、挺人性的,很能讓人認同,這就是現實生活。

 

對於時空場面交錯出現的情節,作者安排了一些伏筆,讀者一直到最後才得到解答,如英格麗的自殺、亨利的死因、克萊兒與戈梅茲的一夜情……有些些懸疑性,讓人激賞。題外話,不知道「物質不滅定律」與CDP有沒有關係?對他們來說,即使死亡,他們的肉體也不會消失,仍在宇宙的其它時空中穿梭。

 

我很喜歡亨利信末的那句話,愛一個人愛到連時間都微不足道的程度,真的很令人動容。就借用來作為本文的結尾吧!

 

 “夜幕籠罩,我非常疲憊。我永遠愛妳。時間,微不足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